《皮帕李的私生活》是一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五十岁的皮帕·李在丈夫退休后发现他与比她年轻的女人有染,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找到新的出路的故事。影片融合了喜剧和爱情元素,通过幽默和浪漫的方式展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事。
一部讲述中年人生危机的片子,其实不全是中年危机。这种危机困扰着皮帕的青少年,她的中年。母亲高度紧张的精神和长期服食兴奋剂,给皮帕的少年生活埋下了浓重的阴影。她爱母亲,却因此而遭遇阻隔。她像很多因为家庭问题选择出走的少年人一样,离开了那个家,离开了彼此其实相爱但又憎恨的母亲。扮演女同SM,和一堆所谓艺术家的年轻男人混迹在一起,过着不分黑夜白天的颠倒生活,直到遇见了年老得可以成为她父亲的Herb。
问题女孩被年过半百的老年人拯救,不仅是身体上的制服,还有精神上的臣服。在选择和这个老年人步入共同生活之际,Herb的第三任(还是第二任)妻子呑枪自尽。这又在皮帕的精神上造成了深深的负疚感。
回望皮帕的前半生,都是在深刻的负疚感之中度过。这也是为什么皮帕在发现女友和丈夫有染之后,非但没有变得歇斯底里,反倒显得如释重负。因为她卸下了一个包袱,一个背负了整个前半生的包袱。她毋需再为别人而负疚,从此,是别人为她而负疚,她终于获得解脱。
Herb于皮帕来说,是自我救赎的一个开端。她希冀接着Herb的年长和智慧,包容和幽默,回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告别混乱的青春,以此埋葬掉不快的青少年记忆。她努力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妇女,努力地扮演好一个中产知识分子家庭里大方、得体兼具智慧的妻子和母亲。影片开头一幕,其乐融融的智识分子家庭聚会便告诉了我们,这一切美好的家庭聚会原来正如我们第一眼看到的那样,永远只能成为肤浅的表面,成为一种为了生活意义而刻意营造出来的。
然而谁都不是谁的救赎者。Herb有着对衰老的恐惧,他试图从与女人堕入情爱之河来振奋暮年的疲惫,抵御衰亡的脚步。皮帕的女儿对母亲充满了曲解和怨恨,她永远在路途上奔波,通过在快速的奔走和穿越战地的危险去拍摄而获得支撑人生的动力。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那条轨道上急速奔驰,每个人都在劝服自己接受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疾驰奔跑乃是因为这样才能获得意义和快乐——尽管很多人在疾驰中迷惘而失落。皮帕的儿子看似能够体会父亲背叛母亲的行径对母亲的伤害,却还不如女儿理解母亲,最后一刻,是女儿懂得皮帕的出走才是一种真正的回归。
皮帕的梦游症是一个典型的自我释放,在无意识中,她在厨房里坐在地板上,大口往嘴里塞着蛋糕,巧克力糊得到处都是。在无意识的梦游中,她穿着睡衣,光着脚走了很长的路,去便利店里买香烟。Chris唤醒了她,并在黎明的微光中开车送她回去。那一刻,这个穿着洁白睡裙,赤脚踩在冰冷路面上的中年女人,完全褪去了白日里所有必须背负的角色,而还原成一个孤单、无依,像小鸟般惊惧的女人。日光生活里的皮帕和夜幕中的皮帕是分裂的,就像我们现实生活里的每一个个体,被囚禁在正常的、标准的生活囚笼里,按照正常的轨道行驶,努力成为生活要求我们成为的那个角色,而夜里的我们,就如梦游症下的皮帕一样,成为一个个飘荡的游魂。
皮帕和基努·里维斯所扮演的Chris是两个相互印照的影子。在Chris用手帮助皮帕达到高潮的那一刹那,皮帕痛哭失声,它引发了所有维系表面平和与美好的努力的决堤,它让皮帕所有的过去都成为纷纷崩坍的碎瓦。倘若说因这一刻的高潮才让皮帕决心找回自我,恐怕这种说法太滑稽而轻浮。这和高潮无关,和性无关。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剧本,一个不错的叙事。它虽然有关中年性危机,但却是指向所有人的生活的。你不得不扪心自问:我现在的生活足够好吗?是我想要的吗?我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因为承受不住这种巨大的内外驱使力而濒于崩溃?
作为影片主演、导演以及编剧的Rebecca Miller,洞悉到了中年危机后更深刻的东西。也许中年人害怕的并不全是生活激情的消失,他们所面临的,也是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遭遇。我们不都在pretend to be we are in life吗?只是,在何时可能发生崩坍,我们谁都不知。
2-13 edited 这篇影评有剧透